美文小说网 > 仙侠修真 > 我修的文物成精了 > 我修的文物成精了_分卷阅读_118
  他是在提醒,望远镜才是第一要务。
  佟彤当然明白这个道理。但高太爷枪支在手,此时占据绝对武力优势,她总不能上去明抢吧?
  最好是先取得他的信任,然后想办法把望远镜“借”出来……
  好像不是一朝一夕间能办到的……
  她定了定神,反问:“敢问诸位是哪里的队伍?”
  她唯一开挂的地方,就是历史课背过的那些中国现代史。要是能问出这位太爷爷的任务和去向,便有希望推理出更多的信息。
  可她对此也不抱太大希望。背过的词条都太宏观了,一句话轻飘飘的带过无数鲜活的细节。她现在身处的这个节点,尽管令人心惊肉跳,但丢到那巨幅的历史画卷里去,也不过是沧海一粟,不值一提。
  她这话一问出来,高博朗却面色一变,十分生硬地看了看她,怀里摸出个油纸袋,掏出一张纸条怼到她眼前。
  “不关你事。”
  佟彤根本没看清那纸条上写的什么,只看到末尾一个大红公章。
  那上面写的什么也不用猜了,大概是“乱问者斩”之类的吧。
  一个副官凑过来,对着高博朗的耳边说:“川康绥靖公署刚刚下来的通报,此地可能有日军谍报人员潜入,叫各单位提高警惕。”
  这话可能是有意让佟彤他们听见的,那副官说完,观察他们的反应。
  佟彤马上急了:“长官别开枪,是自己人!”
  副官冷笑:“谁跟你是自己人。”
  “我等也是京城来的。”希孟突然上前一步,盯着高博朗的双眼,缓缓开口,“南京方面派我们来确认这批宝物的安全。”
  佟彤完全没听懂他的逻辑。
  但高博朗脸色骤变,蓦地拔出枪,对准希孟胸口。
  “你说什么?”
  希孟对佟彤轻轻摇手,表示这种武器对他没伤害。
  他斜睨着枪口,轻声笑道:“中国人吓唬中国人?”
  长挑的凤目里映着码头上的簇簇火光,目光仿佛有重量,压得高博朗有点喘不过气。
  他的外表年轻而单薄,却仿佛有着千年积淀的庄严气场。不论什么人跟他的目光对上,都不由自主的后退一步,下意识地避开他目光审视的范围。
  高博朗收起枪,指了指后头歪七扭八的卡车队,硬邦邦地说:“那么你看到了。我的人一半挂了彩,东西一箱不损,一箱不少!”
  希孟朝他深鞠一躬:“辛苦了。非常感谢。”
  ------------
  三十辆卡车,此时熄火的熄火,泡水的泡水。经过紧急维修,总算艰难地起死回生,只剩下几个彻底散架的,眼看回天无望,算是报废。
  说也奇怪,希孟说了那两句话之后,高博朗就没再问别的。虽然并没有把他们当“自己人”,但也至少客客气气的,让他们“请便”,然后自行指挥队伍。
  高博朗命人将报废车辆上所载的箱子卸下来,装到完好的卡车上。
  那些箱子规格严整,一米来长,半米宽高,用木条牢牢钉实,每个箱子上都蒙着粗长的封条,写着日期和点验者的名字。然后整整齐齐地摞上卡车后厢,再盖上一层层的防水布。
  随军的文人们仔细检查每一个箱子。有的封条浸水烂掉了,就换新的。然后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,依次签字,手续繁琐而规整。
  有些箱子看似沉重,有些却轻盈得仿佛只装了空气。然而人人都对它们轻拿轻放,好像捧的不是粗木条箱子,而是慈禧太后的生日贺礼。
  忙了半天,还剩下约莫二十来箱,怎么也塞不下了。
  高博朗命通讯兵去打电话,让成都方面派一辆新车。
  他手下的军士们伤情都不甚乐观,很多只是做了简单包扎,原地等待救援。
  希孟示意佟彤一起过去帮忙搬箱子。
  队伍急需人手,高博朗也就默许了。
  几十个士兵荷枪实弹的围着,他俩还能上天不成?
  他站在高处,手抚枪柄,警觉地看顾四周。
  ------------
  佟彤跟希孟聊天:“你方才说他们运的是宝物?是随便说说呢,还是……”
  “我从来不瞎说,”希孟跟佟彤合力抬起一个箱子,一边说,“赵老师的直觉没错。这地方确实曾有大量文物聚集。”
  佟彤听他没头没尾一句话,先是不解,随后一低头,看到自己手里的木箱子。
  她轻轻一吐舌头,“开、开玩笑……”
  希孟朝下头努努嘴,“如果我感觉没错,这里面应该是四件汝瓷。”
  佟彤胳膊一软,差点把箱子摔了。
  这倒霉箱子刚才离日军炮弹碎片就tm几百米!
  “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,故宫博物院恐北平早晚不保,建议将馆藏文物南迁,以避战火。经过两年的准备,将故宫内最有价值的文物打包近一万余箱,分批秘密送抵南京。”
  希孟说得很快,仿佛只是在梳理自家家常,“这位高长官押送的应该是其中一批。这几位随行的学者,应该都是故宫的工作人员,你的前辈。”
  他将木箱子抬上防水布,一转头,高博朗惊讶地看着他。
  “你……你怎么都知道……”高太爷也没心思拿腔拿调了,表情显得又是紧张,又是震惊,“这应该是绝密……绝密任务……”
  希孟淡淡一笑:“我跟这些宝贝的交情,比足下可熟稔多了。”
  他用眼神指指其中一个木箱,“金瓯永固杯……包得不错,就是有点闷不透气。”
  “《陀罗尼经》……边角是不是受潮了?有时间拿出来晾晾吧。”
  “这里是什么……唐代书法,对不对?嗯,还有两件玉器……”
  军士们不明白他说的什么。随军几个学者已经呆若木鸡,快给他跪下了。
  “这位先生……您也是北平出来的?怎么在故宫没见过您?您是易院长的哪位高徒?”
  易院长指的是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首任院长易培基。希孟对箱子里的宝物了然于胸,但又不像是故宫工作人员,于是他们进而猜测,大约是易培基的亲近之人。
  “易院长……无缘得见,甚憾。”
  希孟再不多说,弯腰检查其中一个木箱的裂痕。
  ------------
  高博朗直觉觉得这人来历离奇,然而对方居然对自己的绝密任务了如指掌,几个故宫职员已经把他当自己人,不由他不信任。
  高博朗摩挲着包里的望远镜,叹口气,接话:
  “到了南京也不安全。去年日军突袭宛平城,整个华北几乎一夜之间就丢了。上海沦陷之后,我就奉命将这批文物带离南京,深入西南,想找个地方安顿。也是老天眷顾……”
  他脸色忽然变得灰暗,英俊的面容扭曲,狠狠从牙缝里爆出一句粗口,“操他妈的,什么他妈的老天眷顾,老天他妈的眼瞎了!我们刚离开一个星期,就听说南京沦陷,整个南京城,人间地狱……首都啊!那是咱们中国的首都啊!男女老幼,人间地狱……”
  他深深凹陷的眼圈红了,一下下狠捶卡车的引擎盖,砰砰巨响。
  高博朗对此只是“听说”。佟彤比他了解得更多。
  她只是简单地说:“凶手会付出代价。咱们不会输。”
  高博朗惨然一笑,问她:“会吗?”
  他顿了顿,看看身边堆积如山的木箱子,郁郁地道:“从开战到现在,我连一刀一枪都没有跟敌人拼过。我想上战场保家卫国,他们却让我躲到大西南,运什么瓶瓶罐罐的宝贝。”
  这话佟彤不赞成了。她认认真真地反驳:“杀敌重要,保存咱们的文化遗产同样重要。文物是凝固的历史,是咱们国人的精神。等到胜利那天,人们回顾历史,发现已成一片荒漠,文化的根基被毁得一干二净——这样的胜利,也未免太单薄了,对不对?”
  她想,难怪高茗一家人都不知道太爷爷的去向。他执行的是保存中华血脉的绝密任务。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谁也不知亡国之日何时会突然到来。在当时人的心目中,他手中的这些木箱,就是希望,就是火种,就是文明的基石。
  但……
  她忽然想起高茗说的,太爷爷在执行任务期间失踪了,再也没回到北京。
  也许只是失联了,杳无音讯?毕竟那时候的通讯太落后了……
  她还在乱想,听到高博朗淡淡一笑:“佟小姐倒是乐观。胜利的那一天……但愿我们都能看到吧。”
  他猛地甩头,驱散一些消极的念头,大叫:“通讯兵何在!我要的卡车他妈的来了没有!”
  然而成都那边的效率堪比蜗牛。催了好几次,当官的大概还躲在防空洞里没敢出来。
  只有城内教堂来了几个护士,开着外国小轿车,把伤得严重的兵士带走。
  高博朗看着散落一地的木箱,眉头紧锁,不耐烦地催促:“那就看看附近有没有民用车辆,先征了再说!我有行政院的紧急优先令!”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九一八事变后,为免文物国宝遭到战火毁灭,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文物打包南迁。
  在15年里,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,冒着日军炮火,穿越大半个中国,,于1947年回到南京。上百万件文物中没有一件丢失,也几乎没有毁坏,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。
  第71章
  运输小队举步维艰, 眼看天色渐晚,只好在一个废弃的村庄就地扎营。废墟里拣出砖头柴炭, 砌成简易的防御工事,将一车车文物护在中间。
  故宫职员们本都是文人学者, 磨炼了一路, 也个个成了野外生存专家, 熟练地从井里打水,用携带的明矾简单过滤,然后打开军用罐头充饥。
  他们把希孟和佟彤当成南京派来的文物专员, 聊了几句, 发现两人果然是专业素养优厚, 这话匣子就打开了。
  吴先生战前是兼职北大教员,瓶子底眼镜下面一双眯眯眼。他管别人要了纸和烟丝, 细致地给自己卷了个烟。
  “要说这一路,也真是冥冥中让这些宝贝护佑。”由于轰炸期间严禁地面明火, 他只是用嘴慢慢吸那烟,并没有点燃, “我们从南京乘火车到了徐州,日本飞机几乎是跟在铁轨后面。然后到了郑州、西安,都几次险遭炮火,全靠当地驻军给了最高优先权, 才一次次的平安出发。翻秦岭的时候,大雪封山、塌方滑坡都遇到过,还遇见过几拨土匪。有的让我们打退了, 有的听说是北平故宫来的国宝,居然放下枪,护送了二十里地。后来听说,那土匪头子原本是投笔从戎的大学生……”
  “听说南路、中路的队伍也履遭不顺,但是都化险为夷。刚离开长沙,长沙被炸了;去了重庆,重庆被炸了,哎,四面开花啊……每天都不知道第二天去哪儿,大伙都开玩笑,说我们这是抬着棺材找坟地。我出发的时候,仓皇急遽,连家人都没来得及道别,也不知他们在北平怎么样了……”
  柳先生瘦骨嶙峋,留着长胡子,是故宫从琉璃厂重金挖来的文物专家。他从钱包里翻出一张北平知名照相馆的相片,给大家看自己的夫人和孩子。
  学者们唏嘘一片,短暂的伤感过后,倒都苦中作乐,聊起了当年的故宫轶事。
  那个女教员齐先生大概留过洋,极其爽朗,开口就是段子。
  “民国十三年,故宫第一次对外开放,好家伙,那时候北平可谓万人空巷,都想来看看昔日慈禧、溥仪他们住的是什么地方。我当年还是个学生,晚上跟着老师去清场,好家伙,三天里,捡了两筐游客挤丢的鞋!……”
  “‘清室善后委员会’成立以后,遣散了一切清朝时期的旧机构。只有一个部门留下来——‘猫儿房’。当年我们在故宫,除了研究工作,就是照管那两百多只大内御猫,没事儿摸两摸,妙不可言哪……”
  “闹鬼?呵呵,一直有这传说,说当年遣散太监宫女的时候,有不少小宫女死活不肯出宫,撞死在红墙底下,以后每逢阴雨天气,都能看见一队小宫女在墙根边上走路……其实哪有啊,咱们现在都相信赛先生,那些谣言都是老八旗子弟编出来吓唬人的。”
  还真别说,故宫这人多、猫多、闹鬼谣言多,八十年后也没什么改进。
  佟彤于是特别有感触地跟着应和。相差八十年的吐槽,张冠李戴居然都能对得上,毫无不谐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