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小农民大明星 > 小农民大明星 第1130节
  有这种思想局限性的人,并不仅仅只是宋江一人,梁山的其余主要领导人,卢俊义、吴用等人,也都有这种思想局限性。
  所以说,领导者思想的局限性,才是使得梁山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  对于《水浒传》的结局,无数的书迷们非常遗憾,从感情上来讲,他们是不能够接受的。
  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梁生好汉不断陨落,无法接受以宋江为代表的,急切渴望被招安的梁山领导者,葬送了轰轰烈烈的起义大事,害得好汉们一个个战死。
  但是他们也知道,梁山起义的失败,是历史的必然,这不是由某一个人的决定,就能够造成的。
  只是,书迷们无法接受的,不是起义失败,而是好汉们不断战死,能够得以善终的没有几人。
  那么,是不是可以换一种失败的方式?
  好汉们好聚好散,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,被迫离开了梁山。
  这样,起义也失败了,而好汉们也不用战死。
  不少的书迷们,都在心里想这个问题。
  然而,他们也知道,李凡既然写了这样的结局,那就一定有这样写的理由。
  只是他们暂时无法看透罢了。
  但不管怎样,轰轰烈烈的《水浒传》完结了,结局在书迷们看来,并不美好。
  ……
  第1754章 不读《水浒》,不知天下之奇
  《水浒传》完结了,抛开让人遗憾,并不美好的结局暂时不谈,整部作品的故事是轰轰烈烈,又极为精彩的。
  林冲、鲁智深、宋江、武松、李逵、史进等人物形象,也是极其鲜明的。
  关于《水浒传》,无数的书迷们在网络上议论纷纷,众多的名人名家们,也陆续在微博上发表了相关的点评。
  沈从写道:“李凡先生的《水浒传》完结了,这部作品的影响力,注定会极为深远。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、发展过程为主线,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,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,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,到发展为盛大的起义队伍的全过程。
  表现了“官逼民反”这一封建时代,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,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,深刻反映了当时背景下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。
  由于起义领导者的二重性,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,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,选择了妥协、招安,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。整部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,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,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。毫无疑问,《水浒传》已经成为了绝对的经典。”
  岑庚写道:“《水浒传》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,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成就。其中,最突出的艺术成就,当属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。整部作品至少塑造了二、三十个,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,包括宋江、鲁智深、林冲、武松、李逵、公孙胜等等。
  这些形象有血有肉,栩栩如生,跃然纸上。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不相同,作者李凡非常善于把人物,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,扣紧人物的身份、经历和遭遇,来刻画他们的性格。《水浒传》,一定要细细的品读,多读几遍,你才能发现它真正的魅力。不读《水浒》,不知天下之奇。”
  郑洁写道:“看完了《水浒传》,它的结局的确让人唏嘘和遗憾,我们暂且不去谈结局。我们先来说说这部作品的整体,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,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,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描绘,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,便非常逼真、非常清晰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。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,以及受压迫人民“撞破天罗归水浒,掀开地网上梁山”的愿望,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。”
  余秋写道:“《水浒传》,情节曲折动人,矛盾冲突尖锐激烈,一个个场面的展开,一处处细节非描写,便一步步将整个事件推向高朝。在这里,我要感谢一下央视电视剧频道主任王进,如果不他邀请李凡与央视合作,我们或许无缘看到《水浒传》这样经典的作品。同时,我们十分期待央视电视剧频道,即将开拍的《水浒传》电视剧版。”
  白易写道:“《水浒传》的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。梁山起义的发生、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,其间连缀着一个一个,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。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既纵横开合,各尽特色,又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毫无疑问,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。而且,极为的成功。”
  柳元写道:“我们读《水浒传》,既是在读梁山好汉们起义的全过程,也是在读一个又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。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不断,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层出不穷,让人目不暇接。整部作品塑造的经典人物,又不仅仅只是梁山好汉们,还有像武大郎、潘金莲、西门庆等人物形象,虽然笔墨不多,但同样极为的鲜明,让人无法忘记。”
  韩忠写道:“《水浒传》中有类似的事件,但这些事件虽然类似,情节却截然不同。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、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、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、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、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,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,充分的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的异彩纷呈。这显然也是《水浒传》显著的特色之一。”
  杨启铭写道:“《水浒传》中有许多许多的事件,许多许多的故事,这些故事腾挪跌宕,引人入胜,让人永远也难以忘记,比如,‘拳打镇关西’、‘武松打虎’、‘武松斗杀潘金莲与西门庆’、‘智取生辰纲’、‘三打祝家庄’、‘醉打蒋门神’、‘大闹飞云浦’、‘血溅鸳鸯楼’等等。《水浒传》是一部奇书。我同意岑庚先生的说法,不读《水浒》,不知天下之奇。”
  “……”
  众多的名人名家们,纷纷发表了自己对《水浒传》的解读和点评。
  书迷们非常喜欢看名人名家们的解读和点评,一是因为他们能够因此更加准确的理解《水浒传》,二则他们喜欢的《水浒传》,有一种被官方认可的感觉。
  他们喜欢和享受这种感觉。
  他们一边看一边在网络上议论不停,而议论着议论着,他们突然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。
  那就是《水浒传》的开篇,为什么会写一些神神叨叨的东西?整部作品看下来,开篇的那些东西,似乎与全文并没有什么联系。
  还有,《水浒传》写得是梁生好汉们的故事,但故事开篇的人物,却并非梁山好汉,而是贯穿全书的反派人物,奸臣高俅。
  并且,还不是简单的写,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,去描写高俅的发迹史。
  作者李凡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?
  之前,书迷们没有搞懂这个问题,也没有名人名家们出来解读。
  现在,《水浒传》已经完结,应该有名人名家们出来解读这两个问题了吧?
  书迷们是这样认为的,也非常期待。
  而事实,也的确如此。
  沈从、岑庚二人在《水浒传》开篇之际,就讨论过这个问题。
  只是那个时候刚刚开篇,《水浒传》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?他们也不清楚。
  那个时候,他们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
  现在,《水浒传》已经完结,他们自然就能够分析出,李凡那样开篇的用意了。
  他们把他们的分析共享到了网络上。
  ……
  第1755章 用意
  沈从、岑庚二人,把他们的分析共享到了网络上。
  北宋嘉佑三年,首都开封瘟疫盛行,民不聊生,仁宗皇帝专门派遣了,殿前太尉洪信到江西的信州龙虎山,宣请天师张真人到朝廷来祈禳瘟疫。
  洪太尉到信州了贵溪县,游览上清宫伏魔殿时,不听劝阻擅自打开了伏魔殿的殿门,掀开伏魔殿的那块大石碑、再掘开了大石龟压着的一块青石板,石板底下,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,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出来,直冲上半天空,散作百十道金光,向四面八方而去。
  据说这就是“三十六员天罡星,七十二座地煞星,一共一百零八个魔君”的来历。
  读完了《水浒传》,我们现在可以得知,这一百零八个魔君,就是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。
  知道了这一点之后,李凡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?就比较容易理解了。
  宋仁宗为什么要派洪信到伏魔殿去?
  因为出现了天灾。
  而洪信到了伏魔殿之后,不听劝阻的放出了一百零八个魔君,这是人祸。
  两者联系起来,便是天灾引起了人祸。
  所以,可以说梁山起义故事的来源,一方面由天意注定,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又是人为的。
  试想一下,如果宋仁宗不派洪信到伏魔殿去,他能去掀开那个青石板么?没有掀开那个青石板,不就没有梁山好汉的故事了么。
  所以,这也的开篇意在说明,梁山为什么会有起义的缘由。梁山起义不仅仅是由天意造成的,实际上还是由人操作而成的,而这个人恰恰是洪信,由仁宗皇帝派下来的。
  而我们都知道,仁宗时期是北宋的盛世,那么,《水浒传》显然就隐含着一种很深层的寓意,就是从盛世里去寻求乱世的根源。
  只是,这个盛世所隐含的乱世的根源到底是什么?
  李凡先生并没有明说,也没有做出很准确的叙述。
  又或者李凡先生已经隐晦的叙述了原因,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。
  但不管怎样,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问题。
  尤其是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,更是值得去深思。
  至于另外一个问题,为什么开篇的第一个人物是高俅?而且还用了大量的笔墨,去写高俅的发迹史。
  这个问题现在来看,其实已经不难理解。
  其目的是为了奠定《水浒传》这部作品的基调,到了徽宗时期,宋朝的天下大乱,是自上而乱。
  如果不先写高俅,而是先写我们熟知的梁山好汉,那就变成了天下大乱,是从下而乱,就怪不得宋朝的皇帝和朝廷了。
  这样一来,梁山好汉们的起义,就有了不同的意味。
  所以,李凡先生先写高俅,是为了说明大宋王朝的朝廷里,有了奸臣贼子,民间才会有人作乱。
  另外,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,也是李凡先生构思整部作品,最绝妙的地方之一。
  李凡先生先写高俅的发迹史,其实已经暗示了,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会失败,同时也揭示了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。
  因为,他们反抗的其实并不是统治者,而是只是想要除掉高俅等奸臣而已,他们对皇帝还是忠心的。
  同时,还暗示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领导者们,是一定会接受朝廷招安的。
  而这,也是他们会接受朝廷招安的原因。
  ……
  以上便是沈从、岑庚二人,关于那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。
  无数的书迷们看过之后,全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。
  原来如此!
  原来李凡这样开篇,有着如此之深的用意。
  现在看了两位名家的分析之后,他们能够非常轻易的理解,并不复杂。
  但如果没有两位名家的分析,让他们自己去琢磨,他们怕是永远也琢磨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  看样子,他们想要真正的看懂《水浒传》,是完全离不开名家们的解读了。
  而知晓了开篇先写高俅的发迹史的用意和暗示之后,一众书迷们又纷纷感慨。
  原来,《水浒传》并不美好的结局,在开篇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。
  网络上,书迷们为此非常的感慨。
  “唉!原来李凡先生一开始就暗示了,《水浒传》的结局并不美好,可惜那个时候没人能懂。”
  “我是真的不太喜欢宋江,如果不是他,梁山众好汉们的结局,定然不会这样凄凉。”
  “宋江其实应该是整部作品中,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,但他真的不太讨喜。”
  “我绝对认同沈从先生之前的分析,晁盖就是宋江害死的,宋江这个人的功利心太强了。”
  “算了,我们还是少讨论结局了,说说前面的故事吧,精彩得简直让人目不暇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