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我为国家修文物 >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12节
  第18章 派系之争
  能接笔的人其实不少。
  在场的每一位专家,都是古书画修复的大师,他们自身的书画造诣也十分深厚,让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来接笔,其实都还说得过去。
  可说到底,《千里江山图》的分量摆在那儿,谁也不敢轻易接手。
  更何况,专家们都已经垂垂老矣,能不能有这个精力和体力来完成这项高强度的接笔工作,还真是个问题。
  找一个古画临摹高手来接笔?
  这就更是玩笑话了。
  一大群文博界的泰山北斗都怯了场,这临摹高手哪来的自信敢接手?
  现场一时间沉寂了下来。
  谁都没有说话,安静得可怕。
  “接笔的问题,已经是修复后期的事情了,这个问题咱们可以先略过不谈。”
  一个长得瘦巴巴,左脸颊上长了个大黑痣的老头打破了沉默,他说道,“等到了最后,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接笔人选,哪怕只全色不接笔,也不是不能接受的,国外一直以来不都没有接笔嘛!”
  向南侧头看了一眼,这黑痣老头他认识,名叫郭松舟,是来自燕赵博物院的古书画修复大师。
  他说的这个观点,实际上也是国内外古书画修复中的一个争议点。
  国外的修复协会最常讲的就是真实性、历史性和还原性。
  他们认为,再怎么厉害的临摹高手都不是艺术家本人,不能代表艺术家本人连接画意。因此,只需将仅存的画意好好保存,再用折中的方法全色到一个不干扰观者看画的程度就足够了。
  “哼!西方人不赞成补笔,认为要留着不动,对他们是很方便,其实是水平不行,技术不够。”
  长安博物馆的陈老脾气火爆,他轻哼了一声,“古书画修复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,全色接笔这种技术一直是有的,这是中国人的传统!不能丢的!”
  “这个暂且不提,都争议很多年了,我们两个老头子也争不出什么结果来。”
  郭老虽然长得有些凶,但脾气却是出奇的好,被陈老呛了一句,也不生气,他笑呵呵地说道,“我的意思是,这个接笔人选的问题,可以先放一放,倒是这画的画芯损伤严重,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小眼,我个人觉得用‘整补’的方式会比较合适一点。”
  “哦?是吗?”
  那位之前开过口的老太太忍不住了,似笑非笑地看着郭老说道,“你这么一说,我也觉得修补用的浆糊用面浆不错,而且还得往里面加点明矾防虫防蛀。”
  这老太太名叫楚天遥,是来自湘楚博物馆的专家,也是此次前来京城的专家中唯一的女性。
  楚老满头蓬松的银色齐耳短发,看上去和蔼可亲,说的话却是有点咄咄逼人。
  “呵呵,北方那个,好像虫不多,再说了,现在的博物馆早就配备了紫外线杀虫设备了。”
  郭老闻言,干笑几声,声音都低了许多,好像有些底气不足似的。
  楚老二话不说,伸手从旁边的一张长案上拿过一张还没有修复的古字画,指着上面的黄斑,气哼哼地说道:“没虫?那这是什么?”
  郭老顿时哑口无言,心里面在疯狂吐槽!
  这故宫博物院也太不靠谱了,一群专家都在这儿呢,你放一张没修复的古画在这儿是几个意思?
  是不是算准了有这一出,故意打我老脸呢?
  郭老闭了嘴,却转过头看向贾昌道。
  那眼神仿佛能杀人似的,把个贾昌道看得浑身不自在。
  他连忙开口解围:“故宫博物院这边,库房里条件还不够,藏品又多,虫害还是有的,不过像《千里江山图》这些已经整理出来修复好的文物,一般都会有较为妥善的保存方案。”
  说完这话,他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感觉心好累。
  一大群专家,不是说好了来讨论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修复方案的么?
  怎么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,一见面就互相怼起来了?
  郭老和楚老的这一番对话,火药味儿十足,一旁的向南话是听懂了,可里面的打的机锋却是一脑袋浆糊。
  “小子,不懂了吧?”
  他边上的刘老一脸得意,笑呵呵地说道,“老头子我今天心情好,就跟你说道说道。你先告诉我,听过南派、北派吗?”
  南派北派?哪来的说法?
  向南一脸懵,老老实实地摇了摇头:“没有。”
  “唉!这个小孙,太不靠谱了,连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告诉你!”
  刘老摇了摇头,失笑道,“我都忘了,可能他自己都不怎么清楚。
  在古书画修复行业中,南派指的是以“苏裱”为代表的南方流派,北派则是以“京裱”为典型的北方流派。
  这两大流派一南一北遥相呼应,成为当今华夏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中最有主导性的两大流派。
  实际上,南派和北派的说法,只是近些年来的说法,在过去,派系之多几乎是一省一派。
  在明清两代约500年的时间里,各地区衍生出了不同派别,大致形成了:苏派、扬派、沪派、湘派、岭南派、徽派、京派等,不同派别的技艺各具特色,各有擅长。”
  向南听得目瞪口呆,他原先以为,古书画装裱修复,只是单纯的一门技艺罢了,谁知道它竟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传承,而且还形成了各种派系。
  刘老一口气说了这么多,口有些干,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,接着说道:“如今的南北派系,虽然没有从前那么划分明显,但在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的心里,还是很重要的。”
  向南忍不住开口问道:“刘老,那刚刚郭老说的画芯‘整补’和楚老说的‘面浆’浆糊加明矾,是不是南北派系的差异点?”
  刘老赞许地点了点头:“不错,孺子可教!老郭是典型的北派,主张的就是画芯‘整补’,但在浆糊上,北派用的却是粉浆,添加的也不是明矾,而是白芨粉,用来增加粘性,这跟北方天气干燥有关系。
  小楚就是南派了,南方潮湿多虫,浆糊添加明矾就是为了防腐防虫。
  而在画芯修补方面,南派修复细腻,对于破洞以“碎补”的方式,也就是把选配的补料裁剪成与破损处形状相似并略大一圈,用浆糊逐个粘补。”
  向南恍然大悟,说来说去,原来还是南北之争。
  可实际上,并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问题,关键就在于谁更适合,这一切都取决于古书画本身的材质、损伤程度,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。
  想到这里,向南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,笑着问道:“刘老,那您是哪一派的?”
  “我?”
  刘老一愣,随即神秘地一笑,“我啊,属于华夏派!”
  第19章 挖墙脚
  讨论了一上午,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修复方案并没有任何进展。
  想想也是,古书画修复南北两派的大师汇聚一场,各有各的专长,各有各的理念,想要达成一致,不是不可能,但也绝不会那么顺畅。
  临到中午的时候,贾昌道代表京城故宫博物院方面,陪着老专家们回到酒店,吃了一餐简单却很精致的午餐后,今天一天的工作就算结束了。
  专家们毕竟年纪大了,不可能一整天都安排得满满的,即使他们愿意,身体上也吃不消。
  故宫博物院方面就更不会愿意了,这些老专家一个一个都是国宝级人物,谁也损失不起。
  相比较而言,《千里江山图》虽然损伤严重,但也还能捱上一捱,不至于短时间内就损毁殆尽。
  回到房间以后,向南拿起手机准备给家里打个电话,来到京城也有两天了,他还没有向父母报平安呢。
  电话还没有拨通,房外就响起了敲门声。
  “大中午的谁会来找我?”
  向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虽然有些疑惑,但还是没有迟疑,收好手机就走过去开了门。
  门外站在的,居然是贾昌道。
  贾昌道当初在金陵大学时,可是严肃得很,虽然跟向南有过短暂的接触,但双方并没有什么交流。
  在向南的印象里,这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副主任,还是相当冷淡的,似乎是一个很难接近的人。
  只是,在今天上午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修复方案讨论开会上,贾副主任可是没面子的很,被几个老专家骂成是“耍无赖”,一下子颠覆了他在向南心目中的形象。
  当然了,换作任何一个年轻辈的,都很乐意被那些老专家骂一骂,要是关系一般的人,老专家连理都懒得理你。
  这也说明了,贾昌道在圈子里的人际关系还是处理得很不错的,在为人处世上很有一套。
  贾昌道看到向南有些发愣,笑着说道:“向南,老专家们都午休了,你一个年轻小伙子,用不着跟那些老头老太太们一样吧?”
  “我没午休的习惯。”向南笑了一下,问道,“贾教授找我有事?”
  “也没什么事,怕你一个人闲得无聊,刚好,古书画修复室那边下午还会继续修复古画,我来问问你有没有兴趣过去看看。”
  贾昌道一脸期待地看着向南。
  自从在金陵大学的书画修复室里看到向南纯熟的修复技术后,他就有些心动了,人才难得啊!
  京城故宫博物院拥有近15万件古书画藏品,总量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总数的1/4。
  其中包括一些文物装裱修复大师们修复过的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、展子虔的《游春图》、顾闳中的《韩熙载夜宴图卷》,唐冯承素临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等诸多堪称国宝的一级文物。
  如今,故宫的库房里,还堆积了大量的原状陈列的古书画藏品亟待修复,几代人都干不完。可问题就在于,随着老一辈古书画修复技术人员的逐渐老去,新一代的古书画修复工作者却还远远没有成长起来。
  文物修复,是一项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的工作,并没有任何取巧的方法。
  目前故宫里头还有不少退休了又返聘回来的文物修复工作者,在承担着主要的修复与带新人的工作,压力太大了。
  更关键的问题是,如今的年轻人也很少能够静下心来,安安稳稳地做这种修修补补的工作。
  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快,而对修复室里的他们来说,时间始终停留在每一个不急不躁、修复书画的细节上。
  因此,当贾昌道看到年轻得过分的向南,居然还有这么精湛的古书画修复技术时,就起了“撬墙角”的心思。
  “什么叫撬墙角?他如今还是个大三的学生而已,连工作都没有!”
  贾昌道心里这么想着,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。
  向南看着贾昌道微微上翘的嘴角,忍不住心里一阵发寒,总感觉对方有一种阴谋得逞的味道。不过,他也没在意,自己一个穷学生,对方还能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东西吗?
  不存在的。
  想了想,他便点了点头:“好啊,我正发愁下午这么长的时间怎么打发呢,那就麻烦贾教授了。”
  “麻烦什么,一点也不麻烦!”
  贾昌道笑容灿烂,很热情地在前面为向南带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