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我为国家修文物 >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47节
  这时候,走在前面的钱昊良回过头来,笑着问道:“是贾部长的电话?”
  “是。”
  向南点了点头,又说道,“他说让我吃完饭到他办公室去找他一趟,也不知道是什么事。”
  吴茉莉摆摆手,大咧咧地说道:“管他什么事,先吃了饭再说,他又不是你领导,怕什么?”
  钱昊良对吴茉莉这女汉子颇有些无语,他想了想说道:“书画修复组这边,肯定是没什么事了,难道是你在学习古陶瓷修复的事,让贾部长知道了?”
  见吴茉莉和赵波都看着自己,钱昊良只觉得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,连忙摆手,“别看我,我谁也没说!”
  “不知道,等到时候就知道了。”
  向南想了想,估计也只有这种可能了。
  之前贾昌道就一直想让向南留在京城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组,后来忽然没了声音,想必也是因为被听闻了风声的孙福民给“狠狠”警告了一番。
  如果这次他听说向南正在学习古陶瓷修复技术,肯定又会心动不已的。
  国内很有可能成为古书画、古陶瓷修复双料专家的人,谁听到了能够无动于衷?
  因为向南待会儿有事,所以几个人就找了一家偏僻的私人厨房,吃了一顿简单的京城风味午餐。
  吃过饭后,钱昊良继续回午门展厅那边,看看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的。
  吴茉莉和赵波,则是准备出去逛逛,顺便买点京城特产带回去。
  这次展览要举行半个月时间,但他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一直留在这儿,估计今天或者明天就要回各自的博物馆,继续埋首于故纸堆中,一日复一日地修复着这辈子都修复不完的古书画。
  但因为有了这次京城之行,他们的内心里,或许会少一些彷徨,多一些坚定吧。
  向南等他们离开之后,便一个人朝着金水河畔的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大院走去。
  当初在这里工作了有小半年之久,向南对这里也算颇为熟悉了。
  进了大院,就看到一个面相很熟悉的中年人笑着跟他打招呼:“嘿,向南!好长时间没见了,今儿个回来串门哪?”
  “贾部长找我有点事。”
  向南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,只好朝对方笑了笑。
  中年人就朝他挥了挥手:“那你赶紧去吧,回头有空了,就过来坐坐!”
  “好,有空一定来叨扰您!”
  向南回了一句,便赶紧离开了。
  对方认识他,他却不知道对方是谁,这种感觉太尴尬了。
  emmmm,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尬聊?
  一路上胡思乱想,很快就来到了贾昌道的办公室门口,向南微微停顿了一会儿,这才伸手敲了敲门。
  里面很快就传来了贾昌道的声音:“进来吧,门没关。”
  向南轻轻地推开门,走了进去。
  贾昌道正坐在办公室待客区的沙发上,在他的对面,还坐着三个人。
  其中一个中年人,向南在昨晚的欢迎宴上见过,还敬了酒,这人就是故宫展览部部长冯雪松。
  另外两个都是年轻人,面相很陌生,他并不认识。
  见向南来了,贾昌道立刻站了起来,笑着说道:“向专家来了,快,这边请!”
  向南心里一紧,正要说些什么,却见到贾昌道连连朝他使眼色。
  他立刻心中会意,贾昌道这是要他摆摆谱啊!
  快走了两步,向南朝众人谦逊一笑:“贾部长,冯部长,你们好!”
  说完,他又朝那两个年轻人点了点头,微笑示意,算是打了个招呼。
  等坐下后,贾昌道这才笑道:“向专家,我给你介绍一下,这两位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的王记者和包记者,他们打算给你做个专访,因为联系不到你,所以就找到我们故宫博物院方面了。”
  “国家电视台的专访?”
  向南愣了一下,这事闹的,会不会太高调了?
  第71章 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
  “向专家,是这样的,我来给您解释一下。”
  见向南有些不明白,那位王记者就主动开口了。
  和那位包记者相比,王记者看起来年纪要稍长几岁,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,长得斯斯文文的,看起来有点像年轻版的白岩松。
  王记者第一眼看到向南时,心里也是暗暗吃了一惊,饶是他见多识广,各行各业的精英、天才也见识了不少,但如向南一般年轻的国家级专家,却是闻所未闻。
  看他这模样,似乎也才二十岁出头,他是怎么练的修复技术,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就达到一个行业内顶尖高手的水平?
  “今天我们的主要目的,是来采访国宝《千里江山图》暨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别展览的。”
  王记者脸上不动声色,心里却对向南更加感兴趣了,他笑着说道,“《千里江山图》是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,也是青绿山水画技法大成之作,它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。”
  “当然了,作为新闻媒体来说,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作者王希孟,一个年仅18岁的少年天才画家的故事,以及他的英年早逝,更具新闻故事性。”
  王记者说到这里,话题忽然一转,“在采访的时候,我偶然间听到故宫展览部冯雪松冯部长提起,这幅《千里江山图》之所以能得以展出,也是多亏了一位天才书画修复师的妙手回春。”
  “追问之下,我这才得知,原来这位少年天才修复师竟然是向专家,所以才兴起了采访的念头——两位天才少年,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,让国宝重现荣光!”
  王记者一双清澈的眼睛看向向南,笑意盎然,“还希望向专家能够挤出一点时间来,成全我这个小小的心愿。”
  这位王记者口若悬河,一番话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清楚楚。
  但实际上,他说了这么多,只有一句话打动了向南: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,让国宝重现荣光。
  刚听到这句话时,向南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根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,脑海里情不自禁地回放起,王希孟在那间阴暗潮湿的屋子里,一边喃喃自语,一边挥笔作画时的场景。
  也许是自己在当初的那段历史里,沉浸得太深了吧?
  就好像演员浸入式表演一样,入戏太深,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一样。
  他轻轻地甩了甩头,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从脑袋里甩开,然后转头看了看贾昌道和冯雪松。
  虽然记者说的是采访自己,但《千里江山图》毕竟是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,而他又不是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,怎么看都有点像是在轻视故宫方面的文物修复能力。
  所以,向南没有自作主张,而是将决定权交给故宫博物院方面的领导。
  这不是没有主见,而是尊重问题。
  想要让别人尊重你,你就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。
  贾昌道和冯雪松显然看懂了向南的眼神,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相视一笑,看向向南的眼神更是欣赏有加。
  一个人有高超的技术很难得,但一个人既有高超的技术,又有良好的素养,那就更难得了。
  显然,向南就是这样的人。
  贾昌道朝向南点了点头,笑道:“向专家,这可是国家电视台,别人是想花钱都上不去的,你就别犹豫了。
  多宣传宣传我们文物修复师的工作,也让老百姓们了解一下,在这些珍贵的国宝、文物背后,还有我们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。”
  “贾部长说得好,向专家,你就当为我们故宫博物院做宣传了,回头我请你喝酒!”
  冯雪松也是第一次开了口,浑厚的嗓音让人听起来感觉很踏实。
  ……
  “向专家,据说《千里江山图》之前曾破损不堪,您第一次见到它时,是一个什么情况?”
  “当时吧,这幅国宝有一大半都是黑乎乎,画芯上面有灰尘,还有油污。”
  向南斜靠在沙发上,用一种舒服的语调回忆着,“画芯你知道吧?对,就是一幅画最核心的那部分。
  画芯不但很脏,而且有上百个破洞,有的是虫子咬的,有的是发霉破了的,最大的洞,差不多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大。”
  “咝!”
  王记者倒吸了一口,他很会制造气氛,“这个情况很严重了吧?可是我们刚刚在展厅里看到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它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!”
  在故宫文保科技部专门安排的一间办公室里,国家电视台的两位记者,正在对国内最年轻的古书画修复专家向南,进行着专访。
  专访的形式,是记者与被专访者一对一、面对面的谈话方式,有点类似当年水老师的《高端访谈》。
  只不过,《高端访谈》采访的大多是政商界的领袖级人物,而王记者主持的这档节目,则更偏向于生活化,题材更多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或事。
  以聊天的形式采访,更能让被采访者放松警惕,也更容易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,这一点,是王记者多年记者生涯的心得。
  然而,随着话题的逐渐深入,王记者对向南了解得越多,心里就越是震惊和敬佩。
  他,今年才21岁,是金陵大学大四的学生!
  他,接触古书画修复只有三年,却已经成为了国家级专家!
  他,在学习修复技术的关键期,居然连续一个多月吃睡在修复室里!
  ……
  这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?
  以他的勤奋努力,无论在哪一个行业,想必都能做出一番令人侧目的成绩来吧?
  到底是什么原因,才让他一心一意,扑在这个并不为世人所知的行业里,埋头苦学,刻苦钻研?
  想到这里,他忍不住问道:“据我所知,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,并没有列入国家职业大典,博物馆的收入也并不算丰厚。您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,最终选择了文物修复这一行业呢?”
  “如果我说,是为了传承祖国的古老文化,这个理由会不会有点太口号化了?”
  向南顿了一顿,接着又说道,“其实,不管是不是口号,有些事总要有人做,有些责任总要有人承担。”
  “正好,我也愿意成为这样的人。”
  第72章 你的节操呢
  国家电视台的这档访谈节目,时长是三十分钟。
  为了收集到足够的话题和素材,王记者和向南的“聊天”,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,几乎把向南的“老底”都给掏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