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小说网 > 穿越重生 > 大明国师 > 大明国师 第632节
  “慎言!”杨荣怒斥道。
  如今三杨还是所谓的“幼年体”,政治上并没有完全成熟,说白了都是年轻人,很多事情看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事情的方式,跟六七十岁时候成熟的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  杨士奇轻哼一声,不再吭声,显然是默许了他的言论。
  室内难堪的气氛持续了半晌,杨荣道:“倒也不是没有好办法,我们可以把某些的消息透露给一些人,让他们自己做选择,如此一来,即使他们想要进步,那也得拥护大皇子。”
  “你说京察?”
  杨溥道:“那也不妥,上次的那个和尚的事情刚过去多久?倘若有人觉得,我们是在故弄玄虚,他们会更恨大皇子。”
  杨士奇笑呵呵道:“不至于不至于。”
  杨溥道:“那么,伱有良策吗?”
  杨士奇微微一怔,旋即笑道:“在下确实想到了一个办法。”
  杨溥追问道:“哦?什么办法?”
  杨士奇对着二人,低声缓缓说了几句话。
  “如何煽动?”
  这时候杨荣却道:“天下人,不是傻瓜。”
  “咱们不妨让事情变得简单起来。”
  杨士奇又说了几句,杨溥听到这番话,沉吟起来,不停地点头赞叹。
  杨溥道:“这个主意很妙,不知道该如何称呼?釜底抽薪?还是驱虎吞狼?”
  杨士奇哈哈笑了两声,道:“左右不过是设置一个标杆。”
  第492章 礼物
  三杨如何计较自不必提,秀才造反尚且三年不成,内阁这些人离了朱高炽,眼下还真就半点能量没有。
  考成法的结果没几日就传到了北直隶,从北直隶该调任入南京的,不只是卢祥和墨麟这两位侍郎,还有为数不少的中低级官员。
  换血嘛,就是如此。
  朱高煦骑着高头大马,带着一队亲兵,穿街绕巷,前往城西大营。
  北京城如今的规模,跟姜星火前世是远远比不了的,甚至比之清代,从人口规模和城池面积上看,都差得很远。
  元大都作为元朝的统治中心之一,人口本来很多。
  但徐达大将军北伐后,元廷北逃,带走了大量的官吏、军队、百姓,给明军留下的几乎是一座空城。
  洪武朝休养生息了二十多年后,有了些许恢复,可旋即就爆发了靖难之役。
  北平守城战打的很艰苦,本地的人力更是随着连年征战,几乎榨取一空,如今的北京城里,街道竟然显得有些空荡荡。
  事实上,现在北京城里的人口,不过只有十来万人而已,还不如后世北京的回龙观一个小区的人多。
  而这十来万人里,大部分还都是军属,平民已经逃散的没多少了。
  “从山西和陕西两个布政使司迁移人口,做的怎么样了?”
  朱高煦随口问道。
  他今年二十三岁,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不少,皮肤比在南方时又黑了不少,一团大胡子更胜乃父,穿着一件深青色的武将罩袍,腰配长刀,看上去英气逼人。
  “已经开始了,预计明年开春,就会有人口陆陆续续迁移过来,也会有躲避战争的人口迁徙回来。”
  靖难之役,对于整个北方和中原的破坏,是远远大于南方的。
  南方不是主战场,损失的只有被抓做民夫的劳动力和上战场的士兵,而整个幽燕乃至河北腹心之地,可是全都沦为了主战场,而且还是反复拉锯的那种,整个都成了血肉磨坊,尤其是赵子龙的老家真定,那叫一个惨烈.真定大营的营盘没换,可里面的兵员,可是跟割韭菜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,山西都指挥使司的兵都打光了,乃至陕西兵都空了四分之一。
 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才让秦、晋两藩在靖难之役后做大。
  而今天朱高煦要参观的这场演习,就是特意准备用来针对秦、晋两藩的。
  今天是北京诸卫集合起来演习的日子,各卫、所的长官都已率部出城参加,一同出席的,还有魏国公徐辉祖和镇远侯顾成,以及北京行部尚书郭资。
  至于历城侯盛庸和平安这俩倒霉蛋,现在还在代北喝西北风呢。
  那地方可不是什么好地,南边是晋藩,北面就是蒙古人的鞑靼部,而且他们手里兵马少得可怜,万一有变,那就是被当三明治前后夹击的结果。
  “驾!”
  朱高煦一行人策马疾驰,穿过城门后,来到南边一片空旷的校场,另一侧此时也传来了隆隆的马蹄声,只见一队骑士迎面飞奔而来,为首者是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,约莫四旬上下,一身铁甲,从马背上下来,犹如猛虎下山,正是魏国公徐辉祖。
  远离了南京令人压抑的气氛,虽然身边没有了亲信将领,但此时的徐辉祖,却明显比之在南京的时候洒脱了不少。
  “此地天高云阔,纵马放歌之间,倒是多了不少豪情。”
  “好男儿自当居于此方才心胸开阔,北方待得久了,反而不愿意回云贵了。”
  这时,老将军顾成也纵马前来。
  见顾成过来,信马由缰任由战马踱步的朱高煦勒紧缰绳,翻身下马抱拳道:“顾老将军!”
  他的脸上露出恭敬之色,显得格外尊敬。
  徐辉祖下马早,这时候疾走几步,想要扶顾成下马,顾成却自己一个翻身,干脆利落地到了地上。
  “秦王和晋王最近不安分啊。”
  顾成把马鞭交给亲卫,领头向校场的高台走去,跟南方习惯用木头搭建不一样,这高台,干脆就是用土石垒出来夯实的。
  徐辉祖不敢接这话,朱高煦却没什么顾忌。
  “能安分才怪了。”
  如果从后世人的视角来看,那么似乎靖难之役后,原来的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后就稳坐天下了。
  但实际上站在永乐元年的末梢来看,情况却并非如此。
  首先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依旧下落不明,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清洗和改革,建文旧臣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,而且最忠诚于建文帝的那拨人都被砍了脑袋可不管怎么说,建文帝都是真正正统继位的皇帝,如今他的影响力依旧存在。
  这种所谓的影响力,当然不是指建文帝跳出来还能聚兵反抗重登大宝,而是说他不跳出来,就始终有人心怀旧主好吧,或许更多的是对新朝、新政不满,借这个名头来聚拢人心。
  建文帝如果真的出来了,事情反而简单了,派兵剿灭干净就是了。
  可偏偏他消失了!
  朱棣不是没派人查,但问题就在于,上穷碧落下黄泉,还是查不到。
  这样一来,这种影响力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消失,过个十年八年,就不起效果了,但还是始终恶心人,而且最重要的是,给了藩王反对朱棣的借口。
  这里面最让朱棣忌惮的,就是各自拥有数万骁勇善战的老兵的秦、晋两藩。
  秦、晋两藩,在血统和法理上,是比朱棣更加靠近皇位的。
  即便是朱标这一支绝嗣了,也该是朱家老二秦王这一系继承皇位,秦王不继承,才轮到老三晋王这一系,如果按照正常的宗法继承秩序,无论怎么算,都是轮不到燕王这一系的。
  若是不讲法理,就讲“兵强马壮者王之”,那事情也很麻烦。
  这皇位,燕王坐得,我们秦王、晋王就坐不得?
  没这个道理。
  而且人家的实力,可比靖难之初的朱棣强多了。
  朱棣在靖难之初,三护卫都被严重削弱过,而且都调出了塞,但秦、晋两藩,可都是在手里的。
  秦、晋两藩,因为他们的三护卫都是超编的,所以手里的兵马加起来就有四五万,全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,而且两人的地盘是连着的,一旦起兵,陕西关中和山西就会连成一片。
  关中加山西的组合,熟悉吗?
  这是天然能组成闭塞王国的两个地理单元,是不折不扣的王霸之基。
  大秦、大隋、大唐,莫不以此成就帝业。
  若真的秦晋联手,那么就可以太行山和秦岭为城墙,只守住潼关、井陉道等寥寥几个口子。
  而秦、晋两藩一旦完成这种割据,所需要面临的,只有代北的平安、盛庸,以及宁夏的何福、甘肃的宋晟,而帝国的北部防线是明显的重东轻西,辽东和北直隶兵力多,西边兵力少,所以很可能形成靖难时期的那种局势,这些地方的兵力起不到太大作用。
  靖难的时候,山西和辽东的地方军队就是负责侧翼牵制的,但主力被打疼了两次以后,就基本废了。
  彼时之山西、辽东,跟未来的代北、甘宁,又有何区别呢?
  这些地方实力派,还真不见得会倾尽全力,毕竟何福和平安、盛庸,在靖难的时候可都是南军阵营那边的。
  所以要是不能先发制人,把秦、晋两藩都围困和控制消灭在封地里,到时候想要进攻连成一体的陕西和陕西,那就真的千难万难了,即便削平叛乱,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  故此,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过秦、晋两藩的,这种完全可以预测的未来,实在是太过凶险。
  但秦、晋两藩也不傻,朝廷能看到的,他们也能看到。
  因此,这一年以来,秦、晋两藩之间书信往来可谓是从未间断。
  之前朱棣写的那封“晋侯惰玉,见讥无后”,也只是小小地震慑了一下,并未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,如今秦、晋两藩之间的联系,愈发紧密了。
  三人又交谈了几句,而随着他们的交谈,集结起来演习的兵马,也都各自就位。
  冷兵器演习,自然不可能真的掏刀上去干。
  通常来讲,步兵都是跑阵图,还有各种木制武器对抗,以及喜闻乐见的摔跤等节目。
  骑兵嘛,就是展示骑术,以及骑射。
  如今归属于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管辖的军队,说是老弱病残倒也谈不上,但有多精锐就不用指望了,真能打的都被朱棣带去南方了。
  小半天看下来,看个热闹居多。
  见顾成逐渐看的有些不耐烦了,朱高煦咧开大嘴笑道:“顾老将军,不妨跟俺去看点有意思的。”
  “有意思的?”
  朱高煦拉着顾成往另一侧走,徐辉祖也跟着起身。
  眼见着主将们离场了,台下木质兵器与全身甲冑的对抗戏,也就愈发松懈了起来。
  骑兵在另一侧列队,朱高煦一行往校场北侧行去,那边设了靶场,却是火器部队的操演。
  “砰砰砰!”
  “砰砰砰!”
  一排火铳齐射后,五十步外的靶子看起来被打中了。
  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
  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