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小说网 > 穿越重生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73节
  可见的是,朝中的亲清派恐怕要迎来一次大清洗,李淏早就忍他们很久了。
  郑成功倒是没有将军队进驻朝鲜内陆,毕竟他带来的都是海军,之后还要去辽东。
  军中唯一的专业陆战力量,就是陈举和刘国轩所领的步军,当然,此时已经叫“铁人师”了。
  之所以先来朝鲜,主要还是为了获取补给,毕竟如果从东南沿海运来,少说也得一两个月,风大浪急,太过麻烦。
  李淏也十分爽快,反正给满清也是给,还不如给明军呢。
  朝鲜虽然是个小国,两三万人还是养得起的。
  何况明廷也不是完全白嫖,随军而来的,还有一批光烈朝廷给予朝鲜国王的赠礼,算是沟通两国关系了。
  郑成功大军的到来,对于朝鲜而言,这简直是时来运转,但对于清廷而言,就是晴天霹雳了……
  第73章 辽东(上)
  这次理藩院派陈贞慧做使者可谓相当合适了,两百多年以来,朝鲜受大明文化影响极深,尤其是宋明理学,同样是朝鲜士人的主要意识形态。
  换句话说,此时朝鲜的社会风气,和万历年间的大明差不多。
  所以陈贞慧这个当年“复社四公子”的到来,颇受朝鲜士人的欢迎,很快和朝中官员打成一片。
  当然,陈贞慧的主要任务,还是沟通朝鲜和内地联系,同时注意监控朝鲜国内情况。
  在可见的未来,由于辽东距离江南实在太远,海运补给效率太慢,朝鲜将作为明军的后方基地存在,提供支持。
  郑成功所部在朝鲜休整了十日,李淏正式颁布诏书,谓曰“北伐诏”,好在之前,李淏就做过了很多与清廷疏远关系的准备,再加上经过两次战争之后,朝鲜本土的抗清情绪同样高涨。
  所以,当北伐诏书和明军北上的消息同时传开,汉城、开城两京士绅无不欢欣鼓舞。
  此时的朝鲜半岛,经过从汉代以来的上千年开发,户口数量已经不输于大明内地的主要省份了。
  一百多年前的人口统计时,人口就已经超过四百万(不含奴隶,朝鲜的奴隶、隐户很多,占人口近半),经过上百年承平发展,其间最大的战争也就是壬辰倭乱,后金虽然两次攻伐朝鲜,但都是速战速决,并未破坏朝鲜的经济结构。
  所以此时的李氏朝鲜,人口大概和大明的广东、福建、江西之类的中位省份相当。
  人口大概在八百万以上。
  供给五万左右的军队还是可以的。
  但朝鲜的问题不在外部,而是在内部。
  早在壬辰倭乱以前,也许是继承了大明的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朝鲜内部的党争就非常严重了。
  国内官绅分裂为被“西人党”、“东人党”,后来还有南人党、北人党,相互撕咬攀诬不断,都快打出狗脑子了。
  而且相较于明朝的党争,朝鲜不仅仅是“文斗”,还有“武斗”。
  壬辰倭乱,几乎席卷了朝鲜半岛全境,全国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组织都被打乱,为了抵抗外敌,各地就形成了类似于当年东汉末,应对黄巾起义,导致的士族武装割据。
  直到朝鲜历史上难得的明君——光海君李珲执政后,才算将朝局稳定下来。
  但很快,李珲又被宫廷政变推翻,宫廷斗争、储君之争、党人之争,多年来积蓄的各种国内矛盾,也是朝鲜无法在满清面前抵抗的重要原因。
  故而陈贞慧在和朝中许多官员交流之后,心里只有无奈。
  从潜力来说,此时的朝鲜,如果能上下一心,凭借近千万级别的人口,光海君改革后,从日本引进的“火器都监”的军械制造产业,再加上朝鲜相较于其他大明周边的藩属国,无论是在文化,还是在技术上都最为接近,跟满清五五开完全绰绰有余。
  想到这里,陈贞慧也不得不感慨,之前黄宗羲和陈贞慧就讨论过,就评价说,当朝天子有尧舜之姿,不让太祖、成祖,这并非是因为其人有多大文治武功的本事,而是有自古天子的身上,最为重要的东西——公心。
  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,人总是自私的,君王本是世界上最自私的物种,但在历史长河之中,只有那些超越了一家一姓的伟业,将天下和民族的兴衰,和自己的个人追求绑定在一起的人,才会成为世代敬仰的标杆。
  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  朝鲜施行文人治军的政策,最早也和明廷一样,以卫所制为主,但后来面临了和大明一样的问题,卫所解体,尤其壬辰倭乱以后,开始效仿建立募军,称为都监军。
  于是,此时的朝鲜军事力量,主要分为三股,分别是御营厅、都监军和水军。
  御营厅负责汉城皇宫安全,人数最少,只有千人上下,水军则是当初壬辰倭乱的遗产,算是当初面对倭寇时,朝鲜为数不多还能打的部队,如今经历了两次战争后,也只剩下五千人马,几十艘船。
  都监军是朝鲜军队主力,按照编制,理应有两万人以上,但事实上,尽管李淏上位后新增不少,但也只有万人左右。
  而且这些剩下的军队,大多也是当初被满清打得落花流水的残兵败将,无论是士气还是训练,都实在糟糕,恐怕两三千八旗精锐就能击溃。
  所以朝鲜军队在此次辽东攻略里,主要承担策应配合的任务,主力还得看海军,尤其是陈举、刘国轩的步军。
  设立在仁川港外的明军临时驻地里,郑成功和一众将领正于大帐之中。
  大帐中间地面上,是一幅展开的简易辽东及朝鲜沿海地图。
  为了搞出这份地图,枢密院的战史司花了不少力气,毕竟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,明廷对于辽东地区的情报和了解日益减少。
  大部分积攒的地理信息和资料,大多也在北京的兵部衙门里呢。
  而此时大明军中的将领,虽然也都和清军打过不少交道了,但大多数还是在清军入关以后的事情了。
  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参与过当年辽东和满清对峙,对辽东情况比较了解的,还真没几个。
  好在,明军刚刚有了群来自辽东的本土将领加入,就是之前投降的吴军残部,但眼下明军还无法完全信任对方,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来审核。
  最后还好兵学苑的祭酒李明忠当年也是袁崇焕手下,在辽东干了好几年,对于那边地理形势比较了解,领头综合了军中辽东出身将领尚还记得的信息,标注地图。
  但即便如此,最后拿出来的地图还是比较粗糙,而且由于清廷入关后,就严令汉人不得进入山海关以东,关内外的交通断绝,锦衣卫的探马司也很难混进去,所以根本没有情报可用。
  郑成功诸将眼前的这幅地图,只标注辽东地区的主要城镇,连其中许多交通线路,都比较模糊,至于清军兵力配属,更是两眼一抹黑。
  东海舰队提督甘辉皱眉忧虑道
  “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情报来看,登陆到是不难,金州(大连地区)海岸线曲折漫长,随便找两三个良港不难。”
  “问题是……我们对清虏的兵力布防一无所知啊,万一一头撞进敌人重兵当中,可就麻烦了。”
  郑成功闻言思虑道
  “可以先派小股营哨先登陆试探一下?”
  一旁的南海提督冯信摇头道
  “不妥,眼下我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出其不意,清军就算知道了我大明有船只抵达朝鲜,也不知道具体兵力,而且更不知道我们会从哪边登陆辽东,若是先让小股部队登岸,他们可就马上反应过来了。”
  几人商议了一番最后还是后备舰队提督施琅,提议道
  “都督,或可以先以舰队沿岸试探,如此,既能将清军调动起来,造成恐慌,窥其虚实,又不会丧失我军游动地位,主动权还是在我们手里,等清军虚实被调动出来后,再选择适当突破口,进行登陆。”
  为今之计,也只有先走一步看一步了。
  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后,原本在辽东的满洲八旗几乎是一夜之间,拖家带口的往关内挤。
  毕竟能进关内享受花花世界,又有谁愿意留在关外苦寒之地呢?
  但这毕竟是龙兴之地,总是要留下人来看守的。
  而此时,朝鲜被重归明廷怀抱的消息才刚刚传到辽东,京师方面都一无所知。
  沈阳,因位于沈水之北(山之南,水之北为阳)而得名,满清迁都入关以后,改称为留都或盛京,多尔衮将八旗各部主力迁入关内后,眼下只留有一些满洲八旗官员及其家属驻防,和部分八旗士卒守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寝。
  而留守的盛京主管,也是明军的老熟人了,正是当初军山湖之战时,镶白旗大军中唯一逃出来的八旗将领,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。
  其下还有左翼镶黄旗梅勒章京阿哈尼堪、右翼正红旗梅勒章京硕詹留守陪都。
  盛京的留守部队,是由八旗每旗都分配部分白甲、马甲精锐构成的。
  每旗兵各150名,实有8佐领,实际人数在一千二百人左右。没错,现在留守沈阳的清军,就1200人。
  除了沈阳以外,还有其余各个寨堡,合计大概有五千多人,但这些基本上都是八旗军民部落中,被挑选剩下的余丁,而且由于八旗在关内遭受了重大伤亡后,多尔衮又征集了不少丁口补充,剩下的丁壮越来越少了。
  辽东不得不征用了大量包衣丁壮,参与协防。
  光烈五年,七月初
  辽东半岛的最南端,一支庞大的舰队绕过旅顺口,来到辽东半岛西侧,很快就被岸上的人发现。
  虽说之前也有传来朝鲜有明廷人马登陆的消息,但辽东清军也并未当回事,毕竟他们很难想像出来,远隔数千里,居然能够用海船投送一两万大军,只是以为几艘明廷船只,带着使者抵达朝鲜而已。
  可眼前这支庞大的舰队不会骗人
  惊恐的情绪迅速传播开来。
  第74章 辽东(下)
  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横立,面目狰狞。
  这年头没有电台,各个战舰之间,主要靠旗语联系。
  而这就体现出文化对于海军的重要性了,之前枢密院将五百多名来自原教导师,经受过基础文化教育的将士分配进入海军,只是被郑成功等人当做朝廷收拢兵权的举动,并未对这些“娃娃兵”有什么格外重视。
  但在将这些年轻将士分配进各战舰以后,郑成功才发现,这些识字、懂算数的士卒对于海军来说,有多么重要。
  比如旗语这种岗位,如果按照之前那些海寇出身的大老粗,恐怕不仅要一两年才能学会,还频频出错。
  但这些年轻将士一来,就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旗语,用于和各舰信息交通。
  除此之外,船上复杂的风帆、绳索、以及舵位等等技术型岗位,这些有文化的将士都远远比老海寇们学得更快,更认真。
  舰艏旗语兵将红色三角旗举起,挥动数次。
  “各炮就位!”
  “准备齐射!”
  传令兵读懂旗语后,迅速大声传播。
  “通通通……”
  向着那些沿海的哨位、堡垒放炮。
  其实这并不会收获多大效果,但更重要的是宣示明军的存在。
  没有什么比这震天响彻,连绵十数里的炮火更有宣传作用了。
  仅仅是一天以后,沈阳方面,就被快马而来的使者通告了明军抵达辽东沿海的消息。
  盛京城内,何洛会被人连夜叫醒,听到明军已经杀到了辽东的消息,当场吓傻了。
  当初军山湖大战,一万多八旗大军,只有他带着十余残兵逃了出来,从此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
  退到江北以后,虽说多尔衮考虑到安抚人心的问题,并未处罚何洛会。